谈天论地

信用卡“防盗刷”还是“防消费”?境外购物的尴尬体验何时休

近年来,境外购物时信用卡频繁刷不出来的现象日益增多,甚至出现被限制或锁卡的情况。尽管这与防止盗刷的安全考量有关,但却给正常用卡的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不便。相比国内,国外对信用卡消费信息的核对更加严格。这种措施是否在一定程度上意在限制境外消费以拉动内需?普通消费者反而因此受到牵连。

我在2022年1月办理了“ZS”的JCB信用卡,办理后,使用核对时特意向银行人员多次说明,我经常在日本出差,因此希望在日本的消费无需核对。然而,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。最近一次,今天我在东京银座的Apple专卖店购买iPad时,卡片额度充足,却无法成功刷卡支付。无奈之下,只能换用另一张银行卡完成支付。大约五六分钟后,“ZS”的服务电话才打来,核对是否为本人在日本用卡。

设想一下,当你在购物时兴致正浓,结账却因信用卡问题被阻碍,不仅浪费时间,还严重影响心情。尤其是当银行的核对电话姗姗来迟时,谁还会耐心等待而不转用其他支付方式?这让人不禁质疑,银行的这些做法究竟是为了提升用户体验,还是在无形中加深用户对其的不满与厌恶?

银行一直号称拥有“遥遥领先”的大数据技术,但为何不能将其用于优化服务流程?反而让消费者觉得这种体验像是在“开倒车”。信用卡的防盗刷与便捷消费之间的平衡点究竟在哪里?普通消费者何时才能真正享受到顺畅、安心的用卡体验?这一切值得深思。